開放帶來進步,封閉必然落後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,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,只會越開越大。要以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為重點,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,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,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,形成陸海內外聯動、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。

創新對外投資方式,促進國際產能合作,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、投融資、生產、服務網路,有利於加快培育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。在此背景下,著力加大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投資力度,提升對外投資的品質和效益,不僅有助於更好推動國際產能合作,而且可以帶動區域間互聯互通,促進沿線各國的資源互補與產業融合,深化經貿合作、實現共贏發展。

提升對外投資的品質與效益

促進沿線國家深化經貿合作、實現共贏發展

擴大對外投資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,既是對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加強政策溝通、設施聯通、貿易暢通、資金融通、民心相通的積極回應,也是深化區域經貿合作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人民福祉的必然選擇。如何不斷擴大對外投資規模、有力推動對外投資提質增效,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。特別是在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持續推進的背景下,做好“一帶一路”框架下的對外投資,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,是我國推動對外投資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抓手。

當前,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、經濟發展階段不同、產業結構互補,這為我國擴大對外投資、深化區域分工協作提供了有利契機。“一帶一路”沿線許多國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、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資金缺乏等經濟發展瓶頸,需要引入外部資金、短缺產品、產業技術以及管理經驗,將其潛在的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經濟發展優勢。這些情況與我國工業體系完善、工程技術成熟以及管理經驗豐富等形成較強互補。在此基礎上,我國擴大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投資,不僅有助於實現國際產能合作,而且可以帶動區域間互聯互通,更好促進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各國的資源互補與產業融合。

近年來,我國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,帶動了中國企業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投資。2017年,我國企業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的59個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43.6億美元,占同期總額的12%;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實施並購62起,投資額88億美元,同比增長32.5%;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7217份,新簽合同額1443.2億美元,完成營業額855.3億美元。隨著對外投資規模持續擴大,我國對外投資涉及的領域日漸廣泛,涵蓋採礦業、製造業、租賃和商務服務業、批發零售業等行業,獲取品牌、市場等海外投資占比也在不斷提升。

對外投資不是一國的“獨奏曲”,而是多方共贏的“交響樂”。一方面,“一帶一路”基礎設施建設將形成鐵路、公路、航空、管道等綜合立體交通體系,改善沿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條件,帶動區域生產要素自由流動。另一方面,我國持續深化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各國的產業合作,建立海外園區,有助於促進產品垂直互補、產業鏈上下游互動以及技術共同研發,帶動地區經濟發展。截至2017年底,中國企業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24個國家建立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,入區企業達3412家,涉及加工製造、資源利用、農業產業、商貿物流、科技研發等領域。與此同時,中國對外投資增加了當地財政收入,並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。2017年,這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為東道國上繳稅費累計22.1億美元,為當地創造了20.9萬個就業崗位。

五方面發力應對挑戰

加強協調、豐富資訊、深化合作、完善服務、自主創新

儘管我國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與發展潛力,但由於沿線國家在經濟發展水準、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,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面臨一定風險。部分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法律制度尚不完善、市場機制尚不健全,一些中國企業不熟悉國外商業習慣和法律環境,部分企業內部管理亦不科學,這些都會為企業帶來商業經營、市場融資等方面的風險。同時,部分中國企業加快海外發展也存在投資目標不明確、國際化經驗缺乏、管理經驗不足、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等方面的問題。

對此,需重點從五方面發力,進一步提升“一帶一路”框架下對外投資的品質和效益。

一是加強政府協調與民間互動,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。用好國際合作組織平臺,積極推動政府政策協商與民間互動,增進政治互信、經濟融合與人文交流,共同制定區域合作協調機制與投資保護協議,強化監管、通關、檢疫、認證等雙邊多邊合作,推動實現海關資訊互換、監管互認、執法互助,創造條件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,支援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發展,積極開展重大規劃專案對接,共同營造互利共贏與風險管控並舉的營商環境。

二是豐富對外投資相關資訊,助力提升企業決策的準確性與科學性。構建以政府服務為基礎、仲介機構為主導、大型企業參與的資訊網路系統,及時豐富整理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社會安全、產業發展以及專案風險等方面的資訊,建立內容充實準確的“一帶一路”跨境投資資訊資料庫,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提供必要的資訊支援。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存在的各種風險定期進行評估,定期予以發佈。

三是立足區域比較優勢,促進跨國優勢產能合作。發揮中國企業在工程建設、裝備製造、資金實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,以鐵路、公路、航空、管道和網路等通道建設為切入點,用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、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、絲路基金等平臺,支援帶動中國企業將優勢產能、技術送到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,創造市場需求與就業機會,實現高品質的對外投資、對外開放。

四是發揮金融服務功能,為企業“走出去”提供有力支持。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、絲路基金、上合組織銀聯體等平臺的作用,通過銀團貸款、轉授信等方式,為中國企業投資建設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提供金融支援。政策性銀行、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仲介機構需要不斷加強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,完善信貸、擔保、租賃、諮詢以及預警等服務。加強金融風險防範,建立跨境資金流動監管、金融市場監管等合作機制,推動沿線國家在跨境投資風險和危機處置方面的交流與合作。

五是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,提升對外投資核心競爭力。儘管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投資受到諸多因素影響,但從本質上看,企業只有在產品、技術、管理等方面取得領先,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。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需要堅持創新驅動理念,綜合運用政策、金融、人才等多元化支援方式,加強產品研發、技術創新、市場把控、流程優化,同時切實履行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,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認可度與佔有率,促進對外投資提質增效,走上高品質、高效益、可持續的發展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