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1

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,“一帶一路”再獲強調,成為新一年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核心領域

        “一帶一路”是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和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的簡稱,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議,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,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,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,共同打造政治互信、經濟融合、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、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。

3月5日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(下稱“報告”)的“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”部分,首先提到,扎實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。

3月11日,新任商務部部長鐘山在主題為“改革開放調結構,創新驅動促發展”的記者會上的開場白,提及要以“一帶一路”統領對外開放。他對在場記者表示,三年多來,“一帶一路”的合作成果超出預期。今年5月中國將舉辦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,中國商務部正在全力以赴做好籌辦工作。

雖然1月份的資料顯示,中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資料呈現同比下降趨勢。但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司官員梁國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,2017年中企並購會管控比較嚴格,因為並購對象主要在歐美,對歐美投資規模會減小。但硬幣的另一面是,綠地投資(綠地投資又稱創建投資,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境內按東道國的法律建立企業,該企業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歸外國投資者所有)會正面增長。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,投資可能會提高。這其中,“一帶一路”是重要的原因。

“一帶一路”再獲強調

由於中國企業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(發展中國家為主)大多數為綠地投資,並非受到密切關注的並購,在新一年的增速可能仍會提高。

鐘山在前述發佈會上援引數據稱,過去三年,中國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,去年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6.3萬億元人民幣,增速超過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增速。雙向投資也在不斷增長,沿線國家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。同樣,沿線國家的產品、服務、技術、資本正在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。

從公開的活動看,2013年之後,時任商務部副部長鐘山的工作向“一帶一路”相關國家和活動傾斜。除了外事會見、磋商與走訪,召開雙邊經貿相關會議,還出席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研討會並發表主旨演講,中國—中東歐國家經貿促進部長級會議等。

以白俄羅斯為例,作為國際貿易談判代表,連續多年,鐘山除了與白方各級官員會見、協商、共同出席中國-白俄羅斯政府間經貿合作委員會會議,還出席中白工業園招商工作專題會議並講話。

a2

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標誌性項目中白“巨石”工業園是中白間最大的經濟技術合作項目,首家入園企業招商局商貿物流園建設項目於2015年底動工,目前主體建築已接近完工

行穩方能致遠

過去兩年,中企到歐美“買買買”熱火朝天的場面,終於在2016年末開始逐漸遇上寒流衝擊。

2016年12月,中國對外投資金額同比驟降近40%,與1~11月同比增長超過50%呈現“冰火兩重天”的狀態。而今年1月,中國非金融類對外投資,以人民幣計,同比下降35.7%。

鐘山在前述發佈會上強調,企業對外的正常投資是不會受任何影響的,中國政府一直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,參與國際的競爭和合作。他列舉數據稱,2016年,我國境外企業實現銷售額總計達到1.5萬億美元,向所在國交稅400億美元,聘用外國員工150萬人。

鐘山也表示,有少量企業“走出去”存在著盲目的、非理性的行為。主要指的是一些企業根本沒有實力,也沒有經驗,到境外投資和發展難以為繼,經營管理上都出現了困難和問題,有的企業已經付出了代價,有的甚至給我國的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。因此,對盲目的、非理性的投資是不鼓勵的,還要對這些企業進行監管。

“我們有一句古話,‘行穩方能致遠’,我們想通過各方努力,使得中國的企業能夠走得更穩、更遠、更好。“他說。

中國吸引外資開年也遭遇下滑。2017年1月,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01億元人民幣(約合120億美元),同比下降9.2%。

梁國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,中國吸引外資面臨雙重壓力:低收入國家競爭造成外資的“分流”效應;工業化國家的政策措施可能加劇外資“回流”。特別是在工資和製造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,如何保持在吸引外資(特別是尋求績效型外資)方面的國際競爭力成為各界關注的重要問題。

對此,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在前述記者發佈會上指出,1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確實下降,但2月份外資的資料是增長的。“只從年初的一個月或者兩個月來判斷全年的數,為時尚早。我們對完成全年吸收外資的任務是有信心的。”

王受文認為,中國現在吸引外資的優勢很扎實,是多方面的。首先,中國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.4%,達到了33萬億人民幣。這個巨大的市場對任何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都是具有吸引力的。其次,中國的產業鏈很齊全,價值鏈也非常完備,上游下游任何一個產業進來,都能找到相配套的企業。

a3

1月18日,中國政府網發佈了《國務院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》(下稱“引資20條”)。在諸多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和專家看來,這份通知裡的20條措施,每一條都堪稱重磅,直指外資對華市場准入的痛點。

相比以往被歐美大力呼籲的中國服務業領域開放,引資20條中引入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,引起了更多業內人士的關注。

讓一些親歷者期待的是,與以往通過上海自貿區等地方試點推進外資准入改革的方式不同,此次引資20條直接由國務院統一部署,自上至下推動改革。

但相當多業內人士依然在密切觀察政策實際落實的可能性,再考慮下一步決策。引資20條中最受關注的部分是“進一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”。其中第八條稱,各部門制定外資政策,要按照《國務院關於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》(國發〔2016〕34號)(下稱《意見》)規定進行公平競爭審查。

這也是首次在外資政策相關法規中引入“公平競爭審查制度”的概念,意即“破除行政壟斷”。

一位曾在外資領域耕耘多年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,他之所以關注這一部分,是因為這最能反映出監管環境的變化,“創造公平競爭環境”看起來讓人充滿期待又雄心勃勃,但是否能落實還需持續關注。

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,表面看,這只是外資領域的政策,但核心是打破壟斷。比如,若要開放服務業,意味著打破行業中的壟斷問題,不僅要打破經濟壟斷,更要限制行政壟斷,才能移除市場進入壁壘。

 

來源:第一財經